騰迅連續幾天登上港股成交榜首,昨天的交易額高達三十八億元,比第二位的中國移動足足多十六億元。此外,騰訊近期經常在開市前出現大手成交上板,昨天便有近一億二千萬元的交易上板。由於這些買賣是私下進行,加上金額不菲,難免令人聯想到背後有大戶做嘢,空穴來風未必無因。
場外交易其來有自,就如甲乙兩人以某隻股票的價格互相對賭,有何不可?當然,小注怡情或許無傷大雅,但對賭的規模足以影響股價便是另一回事。況且場外交易多涉及不為外界所知的衍生工具,有可能影響正股表現、產生道德風險,甚至會助長操控市場等違規行為,正是必須嚴管的原因。
如果可換股債券是由上市公司自己發行,大可視為以較低息率借錢,以及鋪路發新股引入新股東,結果可以是雙贏,可是,如果發債借錢的一方與公司無關,而「債主」又是純粹投機,情況便完全不同。首先,發債借錢的並非上市公司本身,自然毋須公告天下,無透明度可言。其次,「債仔」和「債主」與涉及的上市公司無關,等於拿別人的生死打賭,造成道德風險。第三,對賭一方的得是另一方的失,發債人明顯有誘因令換股債券不被行使,債主的處境則剛好相反,的確有可能出現操控。
類似情況絕非罕見。美國早前便曾揭發一家對沖基金公司,針對一家與本身無關的企業,一邊向客戶賣出該企業的信貸違約掉期,打賭這家企業不會違約,同時又從市場上把這家企業的債券通通買下來,控制了違約的機會,淨賺大筆違約掉期金,最終難逃法律追究。這些由衍生工具對賭產生的問題,不過是冰山一角。
姑勿論騰訊股價連日急瀉是否與場外交易有關,但前車之鑑已多不勝數,這幾年大行其道的「累計股票期權」便是一例,投資銀行與客戶對賭某隻股份的價格,臨近結算時經常造成股價大幅波動,外界才驚覺這些交易的規模及殺傷力。我們不寄望監管機構會比大戶精明,能走在市場前面,既然已有先例可援,早已有足夠理由加強監管,規定這些交易必須申報及披露,以免禍及無辜。